中共肥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今天是:

肥东史志通讯第一期(2019年)

发布日期:2019-05-24 浏览次数:7388

第一期(总第31期)

中共肥东县委党史研究室

2019325

肥东县地方志办公

本  期

要  目

【领导讲话】

四十载春雷激荡 新时代肥东出彩………………孙良鸿

【编研动态】

肥东改革开放40出版发行………………王凤莲

【调查研究】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领导到肥东调研………唐邦祝

【机构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肥东县隶属地、市概要……………汪本炎

【读志用志】

一部全面完整用心编纂的人物志……………陈  华

文宗儒雅 辉映至今…………………………完颜海瑞

一部闪耀金色光芒的鸿篇巨制…………………张有新

【史志随笔】

马湖颂…………………………………………孟培中

七律九首 肥东乡镇(一)……………………王培垠

编辑:

党史地方志编辑部

编    审:孙  琦

责任编辑:王培垠

电话:

0551-67755201

邮箱:

769022972@qq.com


报: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负责同志

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送: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各单位

发:各乡镇志编纂办公室

【领导讲话】

四十载春雷激荡 新时代肥东出彩

鸿

人生常说“四十不惑”,国家也是如此。2018年,四十年改革开放让中国站在了“不惑之年”的历史节点上,却愈加意气风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肥东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的40年同样激情澎湃、光辉灿烂。翻开此书,您看到的是历史的定格、是时代的足迹,是一个弱小县逐渐长大成为全省经济强县、全国百强县的40年来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变化。

我们回看一路走来的这40年,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唯一途径。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从计划经济到开放经济,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从包干到户到乡村振兴,居民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盼温饱转变到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变到求生态,从要物质转变到要文化,40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跨十亿、跃百亿、冲千亿,由1.77亿元上升至596.1亿元;财政收入上亿元、过十亿、奋百亿,由0.108亿元上升至56.6亿元;居民人均收入过千元、上万元,由526.5元上升至24253元……全县居民吃饱了肚子,挣足了票子,住上了房子,开上了车子,教育了孩子,被俗称为新“五子登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让肥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改革开放让肥东2.49万贫困人口下降到77人;改革开放让肥东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有机遇有动力;改革开放让肥东拥抱主城、参与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提高了县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正是靠着艰苦创业时的那股子闯劲,肥东昂首阔步、且行且歌,当年的那张“白纸”,如今已是色彩缤纷。

我们站在富民强县的第40年,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千亿GDP、百亿财政收入”的根本一招。从建筑之乡、工匠之乡到工业立县、创新驱动,四十载砥砺前行,肥东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一举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71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55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74位。十二届县委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千亿GDP、百亿财政收入”的发展目标,接下来的两年内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完成县委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这就必须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在改革中探索创新、在开放中发展壮大,在肥东发展历史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人奋勇拼搏的足迹。

我们瞭望大富美强的又40年,坚持改革开放是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最佳方案。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向世界人民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充分表明党中央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当今世界,全球性风险累积,全球化逆风正劲,一面面保护主义高墙竖起,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唯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当前,合肥正在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肥东越来越成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最具潜力的区域,肥东要在浩浩荡荡的发展浪潮中,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依托合宁、合福、商合杭等国家高铁,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推动肥东从沿河、沿湖走向沿江、沿海时代,厚重博“大”的魅力之城、地丰民“富”的幸福之城、宜居秀“美”的生态之城、业兴产“强”的实力之城触手可及。

昨天的经验启示弥足珍贵,改革开放之初,肥东作为省会近郊大县,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在全县大办乡镇企业,赚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成为全省最早一批企业发展“十强县”,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现场会在肥东召开,全省各地纷纷效仿“肥东经验”。

今朝的改革精神历久弥新,当肥东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放缓的时候,2016年解放思想的春雷响彻肥东大地,我们从社会体制改革、建设管理改革、城市规划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入手,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经济建设交出“肥东答卷”,产业发展彰显“肥东品牌”,生态环保扛起“肥东责任”,城乡建设跑出“肥东速度”,乡村振兴打造“肥东模式”,百万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明天的开放肥东阔步前行,抓住改革开放给肥东带来的历史机遇,选对正确的创新途径,用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真抓实干的创新智慧,写就开放发展征程上最具改革特色的故事。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评卷人。全县百万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当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走好新时代改革开放这条康庄大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一步一个脚印,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肥东新篇章!

在《肥东改革开放40年》出版之际,写下上面的话,是为序。

201811

作者系中共肥东县委书记

【编研动态】

《肥东改革开放40年》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共肥东县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肥东改革开放40年》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县委书记孙良鸿为该书作序。

该书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系统反映肥东县改革开放时期富有特色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成就,科学总结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忠实记录肥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历史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肥东人民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县委党史研究室专题召开全县党史地方志工作会议,确定编写《肥东改革开放40年》一书的80多个专题,安排各乡镇(园区)和有关部门负责撰写。经三审三校,已于近日正式出版。全书共收集全县60多个部门、18个乡镇,近80篇相关文章,共55万字,65幅彩色插图。

《肥东改革开放40年》一书的出版发行,将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为打造“千亿GDP、百亿财政收入”、建设大富美强的现代化东部新城凝聚起磅礴力量。

(县委党史研究室 《合肥晚报·肥东晨刊》记者  王凤莲)

【调查研究】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领导到肥东调研

312日下午,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翟新明率室领导班子一行,到肥东县调研地方史志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开展“严强转”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召开专题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首先深入到包公镇实地查看正在建设中的包公文化园,参观荷花塘、花园井以及包氏宗祠,在包公文化园规划建设沙盘前,听取该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包公文化园建设情况的介绍。在包公镇会议室召开肥东县乡镇志编纂调研汇报会,听取关于《包公镇志》编纂工作的情况汇报和全县乡镇志编纂进展情况的汇报。

翟新明主任肯定了肥东近年来乡镇志编纂工作的成绩,指出肥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修志工作,形成良好的机制,在全市乃至全省带了个好头,下一步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加快工作进度,按照成熟一部出版一部的工作思路,争取年底部分乡镇志的出版发行,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

在随后召开的“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开展‘严强转’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县委党史研究室及市党史学会部分成员对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工作进行了评价和建议,共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翟新明要求,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将以这次开展的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为抓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找准工作结合点,加强上下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动工作氛围;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开展学术交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党史学会和会员作用,把握形势,为党修史,为国修志。

【机构沿革】

编者按:

19492月, 中共江淮区党委决定,析合肥县设肥东县、肥西县和合肥市。70年来,肥东县隶属关系屡有更迭,表述时间莫衷一是,多说并存。为了明确每一次更迭的具体时间,按照县委领导的要求,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派员对肥东县隶属关系进行一次认真调查、梳理、认证。

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我们发现,肥东县隶属关系时间,确实是多说并存。1、有中共中央、国务院(新中国建立初期称中央人民政府)批复时间;2、有华东局、华东军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复、转发时间;3、有江淮区党委批复、转发时间;4、有正式实施运行时间。

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汪本炎同志依据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撰写了《新中国成立后肥东县隶属地、市概要》一文,现将刊出,供领导和史志工作者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肥东县隶属地、市概要

19491月下旬,合肥地区解放。

21日,江淮区党委决定析合肥县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撤销肥东工委和肥东北工委,成立肥东县委。

23日,中共肥东县委、县政府在撮镇四大户村建立。2月下旬,肥东县委与肥东北工委、全合工委办理移交手续,接收肥东北工委所辖的全部区、乡和全合工委所辖的区。

肥东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曾三易其址,成立初驻撮镇大郭村四大户自然村,2月中旬移驻梁园中学,2月下旬由梁园迁驻店埠。(《肥东县组织史资料》记载是2月下旬,《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记载是3月中旬)

县委和县政府始分属江淮五地委、五专署领导。

一、1949年6 月至1952年3月

1、《肥东县志》:194921日,本地区隶属江淮解放区第五行政区。

2、《肥东县志19862005》:1949415日 ,肥东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专区管辖。

3、《合肥市志》:1949415日,皖北人民公署成立;巢湖专区(驻巢县):巢县、含山县、无为县、庐江县、和县、肥西县、肥东县

4、《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194943日,中共华东局决定,在江北地区成立中共皖北区委员会。415日,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境内各县属其领导。19496月,在江淮五专署、皖西四专署基础上正式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区专员公署,下辖肥东、无为、庐江、肥西、和县、含山等6县,同时成立中共皖北区巢湖地方委员会。

5、《巢县志》:1949113日第五专区正式成立,改设巢县、肥东等6县。46日,在合肥成立皖北区党委,在巢县成立巢湖地委。1949415日,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第一号令公布成立巢湖专区,将江淮行署第五专区改设为皖北人民公署巢湖专区,肥东属巢湖专区。1952130日撤销巢湖专区,肥东划归滁县专区管辖。

6、《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4923日,肥东县委、县政府、县总队成立,属江淮五地委、行署领导。6月改属巢湖地委、专署领导;县委、县政府先后驻撮镇四大户、梁园镇、店埠。1949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属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195112月,皖北与皖南人民公署合署办公,筹建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8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21月,巢湖专区和宣城专区合并为芜湖专区,成立芜湖专员公署,同时撤销巢湖、宣城、池州专员公署。

7、《安徽省志简本》:1949415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辖巢湖等专区。19486月,中共江淮区委成立,统一领导淮北、淮南地区党政军工作。19492月,中共江淮区委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和蚌埠市、合肥市人民政府及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政府。4月,中共皖北区委、皖北行政公署成立,中共江淮区委撤销。

19492月,长江以北的安徽地区全部解放。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共中央华东局研究决定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宋任穷任主席,张劲夫任副主席。4月初,华东局考虑到急需干部负责已解放的大城市的工作,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49415日,皖北人民公署成立。195112月,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合署办公。

8、《安徽建置沿革》:19491月,合肥地区接近解放。113日,江淮解放区(行署)决定在合肥县东部地区设肥东县。(19485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东局为了统一淮南、淮北地区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员会。64日在泗南县张塘正式成立,书记曹荻秋,副书记李世农。江淮区党委统一领导所辖各县、市和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的党和政府工作。194946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黄岩任副书记,李世农任第二副书记。同时撤销中共江淮区委员会和中共皖西区委员会。415日,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行署主任宋日昌,副主任郑抱真、李云鹤,行署驻合肥。辖区包括安徽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分设: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六安、安庆6个专区,并直辖合肥、蚌埠2市、淮南矿区及肥西县。12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纵队解放合肥城,今肥东县镜也随之解放。21日,中共江淮区委决定析合肥县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23日,中共肥东县委、县政府在撮镇镇大郭村四大户自然村宣布成立,(后迁梁园中学),同月下旬迁至店埠,县委、县政府始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15日,改属巢湖专区,其后,隶属关系多次变迁。194910月,肥东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一级行政区划)巢湖专区。(民国3823日,肥东县成立后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15日,改属巢湖专区)。

9、《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49121日,合肥地区解放。为了统一领导肥东地区的党组织,加强政权建设,支援渡江战役,江淮区党委决定,撤销肥东工委、肥东北工委,成立肥东县委。今肥东县境也随之解放。(21日,中共江淮区委决定析合肥县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23日,中共肥东县委、县政府在撮镇镇大郭村四大户自然村宣布成立,后迁梁园镇,同月下旬迁至店埠,县委、县政府始属江淮第五地委、第五专署。6月后改属巢湖地委、行署领导。

10、《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19491月下旬,合肥地区解放。为统一领导肥东地区的党组织,加强政权建设,支援渡江战役,江淮区党委决定,撤销肥东工委和肥东北工委,成立肥东县委。23日,中共肥东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委和县政府始分属江淮五地委、五专署领导。6月后改属巢湖地委、专署领导。

肥东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曾三易其址,成立初设于撮镇四大户村,几天后迁驻梁园镇,3月中旬由梁园镇迁至店埠。建县时隶属巢湖地委,

11、《安徽省志》:肥东县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1949415日,改属巢湖专区。194910月,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专区。

二、1952年3月至1956年1月

1、《肥东县志》:195231日,肥东县隶属滁县专区。

2、《肥东县志19862005》:1952328日,肥东县隶属滁县专区。

87日,中央人民政府撤销皖南、皖北人民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实行省、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三级管理体制。肥东仍属滁县专区(行署)

3、《合肥市志》:1952328日,肥东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8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肥东县正式划入安徽省滁县专区。

4、《滁州市志》:19523月,肥东县划归滁县专区管辖。

5、《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1952130日,巢湖地委、行署撤销,所辖肥东县划归滁县专署管辖;

6、《巢湖县志》;19523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正式批准撤销巢湖专区,(1952130撤销巢湖专区)肥东改属滁县专区。

7、《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523月,肥东划归滁县专署。

8、《安徽省组织史资料》:滁县专区(19528月—19561月),辖肥东等县。

9、《安徽省志简本》:19528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南行署、皖北行署。328日,肥东由巢湖专区划入滁县专区。

10、《安徽建置沿革》:1952328日,肥东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8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划入安徽省滁县专区(中央人民政府撤销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实行省、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三级管理体制。肥东县仍属滁县地区)。1955530日至63日,在肥东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改肥东县人民政府为肥东县人民委员会。

11、《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523月,肥东县属滁县专员公署。

12、《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19523月,肥东县改属滁县地委。

三、1956年1月至1958年7月

1、《肥东县志》:112日,肥东县隶属蚌埠专区。

2《肥东县志19862005》:1112日,肥东县隶属蚌埠专区(行署)。

3、《滁州市志》:1956119日,滁县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所辖各县改属成立的蚌埠专区。

4、《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562月,滁县、宿县两专署合并,成立蚌埠专署,肥东归蚌埠专署管辖。

5、《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561月,宿县、滁县两专区撤销,合并成立蚌埠专区。

6、《蚌埠市组织史资料》:19561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25日正式开始办公,肥东县属蚌埠专区。

7、《安徽建置沿革》:19561112日,肥东县改属蚌埠专区;(1956112日,撤销滁县专区,所辖县改属蚌埠专区)。

8、《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561月,肥东县属蚌埠专员公署。

9、《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19561月,肥东县再属蚌埠地委。

10、《安徽省志》:19581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宿县专区、滁县专区,组建蚌埠专区,肥东属蚌埠专区。1112日,肥东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四、1958年7月至1961年4月

1、《肥东县志》:195871日,肥东县隶属合肥市。

2、《肥东县志198620051958621日,肥东县隶属合肥市。

3、《合肥市志》:195891日,巢县、肥东、肥西划归合肥市管辖。

4、《巢县志》:1958730日,将蚌埠专区的肥东县划归合肥市。

5、《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587月,肥东划归合肥市管辖。

6、《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587月,肥东县划给合肥市。

7、《蚌埠市组织史资料》:19587月,肥东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8、《安徽建置沿革》:1958621日,肥东改属合肥市管辖。

9、《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587月,肥东县属合肥市管辖。

10、《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19587月,中共肥东县委划属合肥市委。

11、《安徽省志》:1958730日,将蚌埠专区的肥东县划归合肥市。1958621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

五、1961年 4 月 至1965年7月

1《肥东县志》:196141日,肥东县隶属滁县专区。

2《肥东县志19862005》:196147日,肥东县隶属滁县行署。

3、《合肥市志》:196141日,巢县、肥东、肥西划出合肥市,肥东再归滁县行署管辖。

4、《滁州市志》:19613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蚌埠专区,恢复设立滁县专区,辖肥东等8个县。

5、滁县档案馆文件: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文件(办字第0057号),1961413日撤销蚌埠公署设立滁县公署、宿县公署,国务院(直秘杨字第49号)批复同意是196147日。

6、《巢县志》:196147日,将合肥市辖的肥东划属滁县专区。(19614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蚌埠专员公署,设立滁县、宿县专员公署,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文件,办字0057号文件,1961413日,肥东属滁县属滁县专员公署)。

7、《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613月,恢复滁县、宿县专署,肥东归滁县专署管辖。

8、《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613月,撤销蚌埠专区,重设宿县、滁县专区。滁县专区(19613月——19661月),辖肥东等县(19657月划入巢湖专区)。

9、《安徽建置沿革》:196147日,肥东县改属滁县专区。(1961318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4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

10、《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614月,肥东县属滁县专员公署。

11、《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19614月,肥东县复属滁县地委。

12、《安徽省志》:196147日,肥东县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六、1965年7月至1968年4月

1、《肥东县志》:74日,肥东县隶属巢湖专区。

2、《肥东县志19852005》: 521日,肥东县隶属巢湖专区。

3、《滁州市志》:19657月,肥东县划归巢湖专区。

4、《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19657月上旬,复设巢湖地区,辖肥东等6县。

5、《巢县志》:196552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巢湖专区(719日正式恢复巢湖专区);将滁县专区的肥东县划入巢湖专区;(中共中央是196553日批准安徽省委增设池州、巢湖地委的报告,要求“请按行政手续报国务院审批”)。

7、《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657月,肥东归巢湖专署管辖。

8、《安徽省组织史资料》:滁县专区(19613月—19661月),辖肥东等县(19657月划入巢湖专区)。巢湖专员公署(19657月—19665月),19657月设巢湖专区,成立巢湖专员公署,辖肥东等县。

9、《安徽建置沿革》:1965521日,肥东县改属巢湖专区。

10、《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657月,肥东县属巢湖专员公署。

11、《合肥市委组织史资料》:19657月,肥东县归属巢湖地委。

14、《安徽省志》:1965521日,肥东县改属安徽省巢湖专区。

七、1968年4月至1971年3月

1、《肥东县志》: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2、《肥东县志19491985》: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3、《合肥市志》: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4、《滁州市志》 :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5、《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6、《巢湖县志》:1968422日,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党史二卷,19684月,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6、《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684月,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7、《安徽省组织史资料》:巢湖专员公署(19657月—19665月),19657月设巢湖专区,成立巢湖专员公署,辖肥东等县。

8、《蚌埠市组织史资料》: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9、《安徽建置沿革》:1965521日,肥东县改属巢湖专区(196886日,肥东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0、《肥东县组织史资料》: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11、《合肥市组织史资料》: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八、1971年 3月至1979年2月

1、《肥东县志》: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2、《肥东县志19862005》: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3、《合肥市志》: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4、《滁州市志》: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5、《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1971329日,专区改地区,肥东属巢湖地区管辖。620日正式启用巢湖地区革委会印章。

6、《巢县志》: 1971329日,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为二级行政区划,改称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仍辖6个县,肥东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7、《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8《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3月,全省9个“专区”改称“地区”。滁县专(地)区革命委员会(19687月——197610月),1968714日成立,辖肥东等8县。

9《蚌埠市组织史资料》: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10、《安徽省志简本》: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11、《安徽建置沿革》:1971329日,肥东县改属巢湖地区。

12、《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13、《合肥市组织史资料》:19713 29日,肥东县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14、《安徽省志》 :1971329日,改属巢湖地区。

九、1979年 2 月至1983年6月

1、《肥东县志》: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2、《肥东县志19862005》: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3、《合肥市志》: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4、《滁州市志》: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5、《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197934日,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6、《巢县志》:1979227,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巢湖地区行政公署(34日正式改称),仍辖6个县,肥东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7、《滁县地区市组织史资料》: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8《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9、《蚌埠市组织史资料》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10、《安徽省志简本》: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11、《安徽建置沿革》:1979227日,肥东改属巢湖行署(1981422日至27日,肥东县第八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肥东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肥东县人民政府)。

12《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79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13《合肥市组织史资料》:1971227日,肥东县隶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

14、《安徽省志》:1971227日,肥东县改属巢湖行署。

十、1983年6月至今

1、《肥东县志》:198371日;肥东县隶属合肥市。

2、《肥东县志19862005》:198367日,肥东县隶属合肥市,71日正式运行。

3、《合肥市志》:198367日;省政府决定,将巢湖行署所属的肥东县、六安行署所属的肥西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4、《巢湖地区简志·大事记》:19837月划归合肥市管辖。

5、《巢县志》: 67日,肥东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6、《安徽建置沿革》:198367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71日正式运行。

7、《肥东县组织史资料》:19837月,肥东县属合肥市管辖。

8、《合肥市组织史资料》:19837月,肥东县改属合肥市委领导。

9、《安徽省志》:198367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

附:

一、《肥东县公安志》

194925日,肥东县公安局成立,办公地点在撮镇袁祠堂,属江淮第二区领导。同年2月中旬,随县政府迁往梁园中学,2月下旬,局迁往店埠,属巢湖专署公安处领导。

195231日,改属滁县专署公安处领导。

195631日,改属蚌埠专署公安处领导。

195871日,划归合肥市公安局领导。

196141日,划归滁县专署公安处领导。

1965714日,划归巢湖专署公安处领导。

198371日,划归合肥市公安局领导。

二、《巢湖地区大事记》

19496月中旬,中共皖北区巢湖地方委员会、巢湖专员行署成立,分别隶属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皖北行署领导,下辖肥东、肥西、无为、庐江、巢县、含山、和县县委(政府)等县。

1952130日,撤并巢湖地委、专员公署。中共巢湖地委、巢湖专员公署与中共宣城地委、宣城专员公署合并,成立中共芜湖地委、芜湖专员公署。肥东划归滁县专员公署。

196553日,中央中发(65248号文件批复,同意增设巢湖地委,辖无为、庐江、巢县、和县、含山和肥东县委。

19657月上旬,巢湖地委、专员公署恢复成立。

1968418日,南京军区党委批准成立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422日,专区革命委员会举行成立和庆祝大会,十二军长李德生到会并讲话。同日,专区革命委员会发出第一号通告;宣布自即日起,旧巢湖地委、专署的党政财文大权通归专区革命委员会掌管。

1971614日,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620日公章启用。

1979314日,巢湖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37月,肥东划归合肥市管辖。

三、《无为大事记》

19496月,在江淮五专署、皖西四专署基础上正式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区专员公署,下辖无为、庐江、肥西、肥东、和县、含山6县及三河市,胡坦任专员。同时,成立中共皖北区巢湖地方委员会,杨效椿任书记。

1952130日,巢湖地委专署撤销,所辖无为、庐江、巢县、含山和县划属芜湖专署,肥西县划属六安专署,肥东县划属滁县专署。

19657月上旬,复设中共巢湖地委及巢湖专区,辖无为、庐江、巢县、肥东、含山、和县,孙振华任地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1 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

四、《巢湖大事记》

1949113日,江淮五地委、五专署成立。

195224日,巢县改属芜湖专区。

195887日,巢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1961413日,巢县复归芜湖专区管辖。

1965714日,重建巢湖专区,巢县复归该专区管辖。

1968812日,巢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

1949年,设巢湖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巢湖专署驻巢县,辖三河市及巢县、含山、和县、无为、庐江、肥东(原合肥县析置,驻店埠镇)6县。

1950年,撤销三河市,原由皖北行署直辖的肥西县划入巢湖专区。辖7县。

1952年,巢湖专区属安徽省领导。撤销巢湖专区,将巢县、含山、和县、无为、庐江等5县划归芜湖专区;肥东县划归滁县专区;肥西县划归六安专区。

1965年,复设巢湖专区,专署驻巢县。原属芜湖专区的巢县、无为、含山(驻环峰镇)、和县(驻历阳镇)4县,原属滁县专区的肥东县(驻店埠镇)和原属六安专区的庐江县划入巢湖专区。辖6县。

1970年,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地区驻巢县。辖巢县、肥东(驻店埠镇)、含山(驻环峰镇)、和县(驻历阳镇)、无为、庐江等6县。

六、《滁县大事记》

1956119日,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

1961315日,国务院重新设立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

19657月,肥东划归巢湖专区。

七、《蚌埠大事记》

1952817日,皖北行政公署撤销,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蚌埠为省辖市。

19561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

19613月,蚌埠专区撤销。

八、《含山县志·概述》

19491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属江淮解放区第五专区。同年6月,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130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581215日,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

19594月,和含县属芜湖专区。

195961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

1965728日,含山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

199985日,撤销巢湖地区设地级巢湖市,属地级巢湖市。

20118月,原地级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

九、《全椒县志·概述》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县解放。

1949421日,全椒县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1952412日,全椒县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元月12日,全椒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413日蚌埠专区仍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全椒县属滁县专区。

19713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全椒县隶属不变。

1993年元月5日,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全椒县属其管辖。

十、《安徽省志·滁县地区》

1949101日,滁县专区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287日,滁县专区地区属安徽省。

1954619日,滁县专区直属安徽省。

1956112日,撤销滁县专区,改属蚌埠专区。

1961318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4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

1968716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329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将滁县专区改滁县地区,42日,正式改称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310日,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滁县地区行政公署。

肥东县隶属关系初步判断如下: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今肥东县属合肥县。

19491月,合肥地区接近解放。元月13日,江淮解放区(行署)决定析合肥县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合肥县东部地区设肥东县。121日,合肥解放,今肥东县全境随之解放。21日,江淮行署决定,新建的肥东县属江淮行署第五专署。23日,中共肥东县委、县政府在撮镇镇大郭村四大户自然村宣布成立,旋迁梁园镇,同月下旬迁至店埠镇,至今没变。4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境内各县属其领导。6月,在江淮五专署、皖西四专署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区专员公署,下辖肥东、无为、庐江、肥西、和县、含山等6县;其后,隶属关系多次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101日,肥东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一级行政区划)巢湖专区。

1952328日,肥东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同年87日,中央人民政府撤销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实行省、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三级管理体制。肥东县仍属滁县专区。

1956112日,肥东县改属蚌埠专区。

1958730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

196147日,肥东县再属滁县专区。

1965719日,再设巢湖专区,成立巢湖专员公署,肥东县属巢湖专区。

1968422日,成立巢湖专区革委会,肥东县属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329日,巢湖专区革委会改称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肥东县改属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227日,巢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改称巢湖行署,肥东县属巢湖行署。

198367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71日,正式运行。

【读志用志】

一部全面完整、用心编纂的人物志

——二轮《肥东县志19862005)》人物篇特色谈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要冲,为皖省首市首县。肥东,钟灵毓秀,俊彦辈出。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堪称传世名流,现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张劲夫更是肥东人的骄傲。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钱穆先生说过,司马迁《史记》之纪传体所以成功,乃因“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脑。”据统计,包括清史稿在内的我国二十五部正史中共有人物传记四万多篇。这些传记,长者七八千字,短者仅七十余字,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人物志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一样,历来都受到高度重视。自宋代始,方志必列有人物,到了清代,人物在志书中的比例,多则占一半以上,少则五分之一,有“一部志书半人物”之说。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就把人物志看成“志中之志”“书中之髓”。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能起到“矜其乡贤,垂范后人”的作用,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发挥“教化育人”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首轮和二轮新方志的编修,各地都很重视人物志的编纂,其中也有不少编得质量较高的,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续修《肥东县志(19862005)》(以 下简称《肥东县志》)人物篇。纵观该志人物篇,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特色:

特色之一:体裁全面,层次多样

传略、简介、表(录)是人物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三者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人物志的有机整体。该志人物篇设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三种体裁,体裁全面,层次多样。尤其是人物简介(收录有影响、有贡献的在世人物主要事迹)的使用值得肯定。二轮修志,由于受志书“生不立传” 传统体例以及人物简介收录在世人物是变相地为生人立传观点的影响,以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虽然也提到了人物简介,但是没有明确人物简介是记载已故人物还是在世人物,所以也就没有“合法依据”,导致二轮许多志书没有人物简介。“生不立传”并不等于生人不能入志,如果不采用人物简介记载在世人物,就会造成现代、当代没有人才的假象;加之续志的记载时限大多是20年左右,有的甚至只有10年左右,能够立传的已故人物很少,更需要采用人物简介这种体裁,记载各行各业有影响、有贡献的在世人物,丰富人物志的内容。志书的三大功能之一是“育人”,而人物是“育人”的重要内容,这些典型人物是时代精英、楷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此外,志书只记已故人物,不记在世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在世人物的不公平。笔者曾经在多种场合,以不同形式指出二轮志书要有人物简介,但是,真正能做到而且做得比较好的为数不多。然可喜的是,《肥东县志》不仅采用了人物简介这种记人传人的体裁,数量还比较多,是断限内人物传略(22人)的8倍,是全部人物传略(包括补遗人物共83位)的2倍多。试想一下,如果仅仅收录已故人物,志书的人物部分会显得很单薄,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志书可读性和功能的发挥。二轮修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记载人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大大增强了志书可读性。人物简介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创新体例,希望二轮《肥东县志》的做法能给其他地方以借鉴,也希望三轮修志有更多的志书使用人物简介这种体裁。

特色之二:收录广泛,数量众多

该志人物篇以本籍人物为主,兼收长期在肥东工作、为肥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客籍人物,收录范围广泛。其中,人物传略收录5个方面的人物:政军界人物、经济界人物、教科文卫体界人物、英模人物、港澳台及旅外人物;人物简介收录6个方面的人物:党政军界人物、历任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负责人、经济界人物、教科文卫体界人物、英模人物、港澳台及旅外人物;人物表有表格13种,收录6个方面人物:党政军界人物[包括肥东籍在外地副县(处团)级以上党政军人物、民国时期县团级以上官员、历史上进士、举人及七品以上官员]、经济界人物(肥东籍在外地知名企业家)、教科文卫体界人物(肥东籍在外地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肥东籍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肥东县内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英模人物(包括烈士、获省部军级以上单位表彰人物)、能人巧匠、港澳台及旅外人物(包括旅居港澳台有影响人物、旅居海外有影响人物)

该志人物收录标准不拘地位等级,唯求业绩突出或对社会影响较大者均以收录。值得一提的是,人物表中收录书法美术类、文化艺术类、武术类、美食小吃类、名医类、缝纫类、理发类、养殖类、建筑类等能人巧匠,其中不乏“小人物”。

该志人物收录数量众多。由于该志人物体裁多样,收录范围广泛、标准“不拘等级”,所以数量很多,共收录人物4789人,其中人物传略83人、人物简介174人、人物表4532人,篇幅占全志的17.4%,是本人所见二轮修志收入人物数量最多、篇幅最大的县级志书。肥东名副其实是“人才荟萃”之地。

特色之三:方法科学,编纂到位

该志人物篇编纂方法科学,能做到精益求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图文并茂。该志人物篇除少数人物外,绝大部分人物都配了照片或者画像,有的人物如包拯、李鸿章等,还配了若干其他与其事迹有关的照片,共收录照片(画像)237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搜集人物照片(画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搜集历史人物照片(画像)更是困难,所以有的志书没有人物照片(画像)也能理解。志书中无论是传略人物还是简介人物,一般都不进行肖像描写,所以人物的形象只能依靠照片或者画像、绣像来呈现,如果没有这些影像,后人就无法知道他们的外貌形象。古人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情况下,采用的是画像或者绣像来传人,用心良苦。而今,摄影技术早已十分发达,编修人物志当存人物肖像。但是纵观首轮和二轮修志,有的地方没有能做到这一点,而《肥东县志》则做到了,值得肯定,也建议三轮修志各地人物志都要配人物照片

2. 补前志之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首轮《肥东县志》记载人物有所遗漏。续志补记了包括包拯、李鸿章在内的61位人物传略,以及前志遗漏的两位烈士和部分省部军级以上单位表彰人物。此外,对于前志没有记载的民国时期70位县团级以上官员以及230位历史上进士、举人及七品以上官员都做了补录。前志之缺,后志补之,这不仅是修志传统,更是体现了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3. 排列科学。该志人物篇如此多的人物如果排列不科学,会显得混乱。该志采取先分类,再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列,人物的历史顺序清楚,辈分不乱,井井有条。首轮和二轮的绝大部分志书都按卒年顺序排列,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容易造成辈分混乱,导致查找困难。三轮修志不宜再按此方法排列,应该向《肥东县志》等志书学习,采用按生年排列的方法,这也是人物类工具书的传统排列方法。

4. 篇章无题序起到了衔接和索引的作用。该篇下无题序中点出了首轮志书收录的45位入传人物的姓名,不仅做到与前志衔接,也让读者全面了解肥东历史上的人物。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两章章下无题序分别列出了各类人物的姓名,人物表彰的无题序则列出了收录人物的类型以及各自数量。这种做法,使得读者一读无题序便对入志人物一目了然。

5. 点出人物的主要身份。比如包拯“宋代名臣,清官”,李鸿章“淮军领袖,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张劲夫“国务委员,国家领导人”,吴邦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这种在人物自然状况中点出人物主要身份的做法,便于读者对人物的定位了解。

6. 将有关联的人物采用合传形式。如包令仪、包拯俩父子,徐用、徐忠俩父子,宋晟、宋瑄、宋琥、宋瑛四父子,李继章、李亨汉、李家炳胞兄、父子“一门三英烈”,梁华勋、梁华荣兄弟英烈,等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读者看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同一事件重复记述。

除此之外,凡是肥东籍人物的籍贯都记到乡镇村居。从此细微处也足见该志编纂者的用心和所下的功夫。

编纂人物志的重要性方志界人人皆知,但是编一部高质量的人物志并非易事,它是志书中编纂难度最大的篇章之一。现代社会高度开放,人的流动性很大,不仅收集人物资料非常困难,而且编纂好又很不容易。尤其是像《肥东县志》的人物涉及面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记述又如此之精,更是难上加难。而如此难事,更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体会得到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肥东县志》人物篇无疑是那方闪烁的“宝剑”,是那朵芳香的“梅花”。

(陈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志指导处处长)

读《肥东县志(1986—2005)》

——文采儒雅 辉映至今

完颜海瑞

大红色丝绸布面的三大册安徽省地方志丛书《肥东县志(19862005)》(以下简称《肥东县志》)烫金题字,精美厚重,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洋洋洒洒三百万言,是肥东县名副其实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无怪乎地方志专家们热情地评议,由衷地赞叹:

“《肥东县志》像春天的树,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这部县志稿写了经济特色,写出了人物特色,尤其是记载了数以千计的肥东人物,令人感觉是满天星斗,记载的人物目前是全省之最。”

“这部志稿观点正确,资料丰富,结构基本合理,有继承,有创新,语言文字功底扎实,且符合志体要求,概述写得很好,内容全面,文字锤炼非常到家,有气势,有文采。”

“这部志书内容非常丰富,分类基本合理,设置肥东丛谈篇,艺文篇,并注重运用和充实附录,尽可能地增加志书的人文资料,尽可能地彰显肥东特色……”

“……总的印象是比较用心,基础也比较好,相对比较成熟。体例比较规范,脉络比较清晰,按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样的顺序来谋篇设局。内容归属比较恰当,内容看起来比较顺畅。概述写得比较精彩,而且富有文采,资料比较翔实,十分厚重,全面地记述了肥东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彰显了肥东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文字比较简约,文风比较朴实,篇下章下都设了题序,提纲挈领,提要内容,方便了广大读者。”

……

诚如《概述》所言:“钟灵毓秀,俊彦辈出,风云际会人文荟萃。肥东历来崇文尚武,代有人杰。历史人物卓有影响,近现代人物尤为突出,全国知名人士多达数百人,国家政要,军事精英层出不穷,学界巨擘,科技名流,(文学)艺术大家各领风骚,经济强者,英雄模范,能工巧匠尽展英姿。地以人贵,人以地传……”

我无法全方位地评述《肥东县志》,我只想就志书的《人物》篇科教文卫章节中所含的文艺部分,谈谈自己的读后感。人杰地灵的肥东,闪耀在历史天空中的密密繁星,诗人、作家、书画家、表演艺术家……的星座,昨夜今日乃至未来,浩瀚天宇中的这些文艺明星也自是璀璨明亮,光照人间。

《肥东县志》的编撰者们独具匠心,缜密梳理,严谨扎实,精选肥东古代、近代、当代的文艺家,列入“科教文卫体界”栏目,把历史、近代人物冠以“传略”,而当代人物则撰文“简介”,文字言简意赅,中肯确切。徐子苓似乎是肥东近代唯一以诗人、文学家的名义,列入人物传记的,在晚清被称为“庐州三怪”的他,文负盛名,诗作传誉,著述颇丰,有《敦艮吉斋文存》四卷,《劫余子录》一卷,《合肥三家诗》,并参修《安徽通志》等存于世。其传收入县志人物篇当之无愧。不过清以前仅选徐氏一人入诗文传,确有遗珠之憾。肥东一些才华出众、显于一时的文人诗家似乎有所被忽略。我在编选《人文合肥·合肥诗词》卷中,曾阅读这一时期的皖籍诗词和《合肥诗词》,选录了不少肥东籍诗人的作品。而在《肥东县志》里没有见到。此外,民国11年(192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沈石翁临禊叙书谱合册》一书中,书画大师吴昌硕作诗文称赞刘访渠:“访渠书演‘拔镫法’,师承接受密不疏”“访渠先生书法遒古,运腕得拔镫法……”这位刘访渠先生便是肥东磨店人,为晚清、民国时期合肥地区的著名书家,没有入选志书,遗憾。(编者注:因磨店乡已被划入合肥市瑶海区,故刘访渠未入人物传略)

志书比较突出的是,当代文艺家的传略收选较多,并且彰显多方面文艺专业的成就,如文学、戏剧、书画,民俗,摄影,表演艺术等等。名人的排列先后以年龄为序,也很合理。作家完颜艺舟、项有彬、曹青阳、蔡善武、刘先平、温耀渊、完颜海瑞、陈友冰、刘湘如、丁临一等,在介绍中都比较简略,但他们文学创作的主要成果和业绩也还具体,基本凸显了人物的风貌。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戏剧家阚望、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孙邦栋成就辉煌,对戏剧艺术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书画家郑伊农、韦书林、王涛、王亚洲等,在书画艺术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艺术个性极强,高标突兀,饮誉全国;民俗学家牛耘、摄影家王继明、民歌手殷光兰、影视表演艺术家王诗槐、著名播音员长啸、计渝,音乐家丁汝芬、歌唱家程晓英等,都在各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展现出超群的才华和风采……在肥东这块热土上孕育的文艺家们,都是当代肥东乃至全国的文化精英,在祖国各地的百花园里靓丽绽放,姹紫嫣红,风情万种,流芳百世。为《肥东县志》的丰富多彩的‘半亩方塘’,增添了瑰丽艳美的天光云影。

作为出生肥东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包拯,李鸿章等名满天下,青史昭彰。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又饱学经儒,诗文俱佳。虽然在《肥东县志》人物篇的“科教文卫体界人物”栏里没有他们的记述,但在志书的“艺文”篇“诗文辑存”里载有他们在文艺方面的才华与实绩。这样的章节处理,保持了志书的纷繁宗绪的风貌,记述了包拯、李鸿章等历史名人在波澜壮阔的生涯中,纵横捭阖的史绩:又将他们汪洋恣肆的诗文才艺,泼彩扬辉,如同给扶摇九天俯视人间的大鹏,托起一片七彩云霞。

出生在肥东小包村的包拯,在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仕途中,在他的步履匆匆但又非常坚实的行走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留下了辉煌的政绩,留下了穿越时空的绵延不绝的高亢颂歌。他始终坚持儒家为官之道民本观,清廉高洁,刚正不阿,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俯首甘做百姓心中的“阎罗”。虽死犹生,天下建祠,山呼青天……包公热千年不减,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特殊的平民文化现象。包拯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尽管留存的诗作不多,但他在二十九岁时的一首《郡斋题壁》诗横空出世,光耀千秋,万古不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金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一首浩气混茫的正气歌,这是标范古今的座右铭,这是伴随包公一生的价值宣言。包拯的这首诗与他谢世后四年[宋治平三年(1066]供奉在始建的包公祠画像上的题诗“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昊昊清名,万古不磨”相映生辉。有人一生写下数万首诗歌,却没有一首流传于世。包拯如同盖世英雄项羽一样,以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豪吟,横绝千古,即使今人读来,也具有强烈的观照意义。

同样,作为李合肥李鸿章,世人皆知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实业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文论家和书法家,他一生所著收入《李鸿章全集》达2800万字,为迄今为止个人文集字数之最。我曾以《诗文联赋李鸿章》为题,以近2万字的篇幅评述李氏一生各个时期所创作的诗文联赋的情形。《肥东县志》在《艺文》篇里对其政论、散文等专集题目列表标示,并在《艺文》篇《诗文辑存》中选载了数首,很具有李氏诗作的代表性。《二十自述》四首诗颇有气势,显示青年李鸿章夙夜勤学,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紧迫心情。闻鸡起舞,珍惜青春,不甘碌碌无为,向往着干一翻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以终子、贾谊为榜样,积极进取,获得功名。而《入都》诗十首,可以说是青年才俊李鸿章出世入仕的宣言,是拟定他未来的人生蓝图。书生意气,挥斥遐迩,健笔凌云,腕底风雷。把青年李鸿章的宏图大志,拼搏精神;把潜龙在渊,一跃腾空的豪情;把虎啸生风,纵横捭阖的霸气;把鹤立鸡群,凌空长啸的矫影;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自信……都写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位热血男儿的英才宏肆,豪情壮志的鲜明形象,毫不掩饰地演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愿,毫不掩饰地宣泄了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的意愿。抒发了一心求索、开拓进取,要作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而达以名垂青史的宏大理想。十首律诗,一气呵成,秉承了“诗言志”的中国诗歌文化传统,而又挥洒自如,天马行空,文采富丽,形神兼备。相比之下,与那个时代那班一味平平仄仄,雕章琢句,穷经寻典而又言中无物,思想平庸的腐儒们相比,真所谓鹤立鸡群了。纵观李氏一生,你会惊讶地发现,《入都》十首诗中,似乎隐逸着禅意,偈语和预言,以致在他漫长的七十年生涯中都若隐若现诗意蕴含的影子。

李鸿章的文、赋、联和书法也都非常出色,在当时和后世的文林艺苑中也堪称翘楚,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艺文辑存》里所选载的人物传略和咏颂肥东人文风流、自然风情、名胜景观的诗文,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文人。他们无不精通儒学,深谙典籍,擅长诗文,如罗隐、杜荀鹤、释用逊、黄道年、黄道月、王守仁、许如兰、徐钰、李天馥、李孚青、徐子苓、许孙蒥、王纲、吴鼎云、杨开森、左辅、徐汉苍、王季和、李家孚以及当代诗家郭沫若、阚家蓂、鲁彦周等等,佳作琳琅满目,讴歌肥东古今。此外,收在《艺文辑存》中的楹联作品,林林总总,各显峥嵘。名胜、祠庙等因美联绝联而扬名,堪与全国名联相媲美。而在《文赋》中既有古人欧阳修、王象之、祝穆、朱弦、徐乾、郭道清、陈潜、王裛的名篇佳作;又选载今人傅松林、王培垠的《肥东赋》,也写得十分精彩。

《肥东县志》还选录了当代数十位诗人对肥东的热情讴歌,如周本立的《故乡风物志》、牛广进的《啊!店埠河》、王和泉的《瑶岗灯光》、殷光兰的《毛主席送我上讲台》、许泽夫的《夸牛》《借牛》、程浩的《肥东,我为你骄傲》、张道发的《梁园小街》等都是名篇佳作,具有浓郁的区域性风味。

《肥东县志》选载的19篇散文和两则寓言作品,也堪称优秀之作,如刘湘如的《星月念》《重访岱山湖》;季宇的《肥东游思》、陈友冰的《说势》《说“术”》、丁临一的《想起梁思成》、陈劲松的《包拯的民本思想》、赵宏兴的《久地盯着一个词:思想》、童宗海的《肥东有个美丽的“香格里拉”》、王盛水的《浮槎山水记》、王晖的《妈婆婆》、刘世敬的《历史不会忘记》、王业芬的《再访龙泉古寺》、殷芳的《小城有爱》、刘宏江的《红色瑶岗》、徐子芳的《岱山湖漫记》、完颜海瑞的《完牌坊》、许辉的《我爱浮槎山》、薛贤荣的《老虎经商》、《永恒的真理》等。同时,《诗文辑存》还选录了四篇小说:刘先平的《考学》、温跃渊的《临河小镇》、杜先俊的《大路上》和叶昌国的《兵头将尾》。

观赏《肥东县志》壮美的文化长廊,真所谓色彩斑斓,俊彩星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借用清光绪年间出使英、法、意、比外交大臣龚照瑗对肥东完颜氏历来注重文化的赞誉:“基厚者势崇,渊源者流长”,“文采儒雅,辉映至今”,这同样适合于对肥东古今厚重文化的点评。

穿越历史时空,展示当代风华,肥东人绵延不绝地胤嗣中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传统,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不断升华,发扬光大。

(完颜海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合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原主席)

一部闪耀金色光芒的鸿篇巨制

欣闻《肥东县志(1986-2005)》(以下简称《肥东县志》)在全省地方志评比中荣获特等奖,禁不住放眼审视案头这三卷本的志书。大红的底色,“肥东县志”几个烫金大字闪闪发光,封面设计的简约但又不失贵气。翻开封面,首页是一幅包公的立像屹立于苍茫云海之上。包公是我们肥东人,一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他的为官之道契合当前我们党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要求,也昭示世人我们肥东人就是要弘扬和传承这种包公精神。

《肥东县志》是一部续志,洋洋洒洒三卷本,可称得上一部鸿篇巨制。上限承接《肥东县志》首部志的下限时间1985年,下限终于2005年。志书分卷首、专业分志、卷末三大块。卷首部分设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志分设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乡镇、丛谈等部类;卷末由附录、索引、编后记组成。全志书24篇、94章、433节。通览全志书,总体感觉: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

志书遵循纵述史实、述而不论的原则,体例科学、规范、严谨。述、记、志、传、图照、表、录,以志为主。

概述部分基本是全志的浓缩,涵盖肥东的地理位置、建制演变、人物、农业、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经济8个方面。开篇四句,极具文采,有画龙点睛之妙。每章开头都用高度凝练的两句话引领,富有特色。志书主要内容都写到,可略窥全貌,起导读作用。

大事记588条,为便于读者掌握肥东解放以来的发展全貌,大事记突破上限,从1949年记起,止于2005年,大事记所记之事,一是特别重大的事件;二是重要变革的事件;三是不平常的事件;四是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五是为后人引以为戒的事件。所选之事,政治观点正确,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本来面目,记述事件简明扼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

《肥东县志》志的部分遵循横分门类,纵向记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目式大编体,按部类分成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几大篇,下按行业或门目设章。下行再分节。每一部类的记述,上限衔接1986年,下限至2005年。某些事物为了读者能了解全貌,会有适当的上溯和下延,采用的是规范的语体文撰写,用语准确、简明、流畅。

《肥东县志》人物篇在全志书中占有突出位置。编者以传略、简介、表、录的形式记述,其中人物传略83人。分成五类,即政军界人物、经济界人物、科教文卫体人物、英模人物、港澳台及旅外人物。人物简介174人,也分成五类。人物表4531人,分13种表格录入。《肥东县志》编者认真把握人物志的收录标准,在考虑入志人物职务同时,更看重入志人物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同时也注重人物的群众性,对于那些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人,不论是官还是民,职位高低都尽量录入。肥东县志人物,以传略、简介、人物表三个形式,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全面系统的记载了本地优秀古今人物,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肥东县志》的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卷首收录五张地图,其中三张是不同年份的肥东县行政区划图,一张肥东城区图,一张嘉庆年间的合肥县境总图。五张地图从古至今反映了肥东县境和行政区划的演变情况。志书分三卷,每卷卷首插配大量的照片,计230帧,这些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肥东县二十年间的发展变化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照片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志书共用表格313份,采用的各类数据以县统计部门的数据为主,统计部门没有的,以主管部门提供的为依据。作为正文的补充,编者力求表格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

《肥东县志》编撰者在附录部分考虑的是所录材料是否具有存史价值,突出点是收录了不便在志书主体中出现又具有存史价值的2006-2013年大事记和2006-2013年肥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为今后续志保存了重要资料。

《肥东县志》篇目设置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要求,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类得当,层次分明。上述的修志七要素,个个被打造成精品,处处体现出编撰的匠心独运。

正如志书序中所言,伟大时代兴鸿篇巨制,鸿篇巨制载伟大时代。《肥东县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肥东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乡土人情等各个领域作了全方位的记述,集权威性和完整性为一体,是一部资政、存史、教化的好典籍,总之《肥东县志》质量水平上乘,堪称续志的精品,必将为肥东各级干部察古知今、熟悉乡情、探索规律、正确决策发挥积极作用。

(张有新:肥东县农业委员会主任,曾任桥头集镇党委书记)

【史志随笔】

美丽马湖,我的家乡。马厂河畔,合肥东方。东邻全椒,北接杨塘。南临巢湖,西依高亮。十个村居,九十村庄。三万人口,八十平方。山清水秀,渔米之乡。芸芸众生,雨露滋养。

解放大军,兵强马壮。建国前夕,解放家乡。全合建县,王马建乡。三官梁兴,乡曰三梁。肥东建县,马湖称乡。三官梁兴,分设两乡。五十年代,乡域不广。马湖三官,来龙凤凰。梁兴沙河,时间不长。人民公社,统归高亮。六十年代,政体更张。马湖三官,析出高亮。九十年代,撤区并乡。马湖三官,携手同邦。乡史村史,不算短长。体制更迭,分合如常。

马湖山水,地老天荒。远古时代,一片汪洋。沧海桑田,山川变样。刀耕火种,天雨粟粮。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商周遗址,明清收藏。后马陶片,科李窑场。塘东古墓,庐州封王。马岗土台,曹兵点将。训练水军,决战长江。武帝萧衍,泪别娘娘。皇家贵妃,梁兴安葬。社子桥头,洪武遭殃。顾君庙前,元军彷徨。竹范古寺,庙宇辉煌。佛门丑事,铁耙和尚。东庵西庵,佛照祥光。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汪湖古井,先民滋养。千年见证,文明流淌。刘氏祠堂,暮景残光。手印方砖,令人遐想。盛湾媳妇,黄氏姑娘。大义灭亲,民间传扬。美丽传说,千古传唱。斗转星移,代代不忘。

元末明初,血映刀光。群雄奋起,杀戮沙场。江淮千里,人稀地广。洪武皇帝,移民建乡。鄱阳湖边,瓦屑坝上。生离死别,遥望北方。移民队伍,浩浩荡荡。千难万险,老表不忘。庐州合肥,梁元东乡。风水宝地,移民天堂。开村立祖,始有村庄。人文血脉,再续篇章。枝庶分流,昭穆繁昌。瓜瓞绵绵,子孙兴旺。

近代马湖,为求解放。仁人志士,奋起一方。抗日战争,倭寇疯狂。尖山战斗,我弱敌强。连长汉强,广西老乡。四十壮士,血染山岗。国共摩擦,古城枪响。炳辉司令,星夜驰往。寡妇岗上,八团名扬。树藩政委,魂归大汤。地下党员,李氏维常。教书先生,情报组长。国共纷争,祸起萧墙。马湖街头,饮弹身亡。全合县委,苏桦县长。率兵复仇,歼敌草塘。黎明解放,土匪猖狂。三官乡内,半夜枪响。战士玉晓,民兵队长。山东男儿,喋血焦庄。抗美援朝,兵指汉江。马湖儿女,出征疆场。金城反击,军威远扬。五名烈士,埋骨异乡。一方热土,千年荣光。英模辈出,百世流芳。

改革开放,多难兴邦。复兴中华,人心所向。联产承包,喜气洋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劳务输出,祖国四方。走出国门,过海飘洋。马湖早点,上海弄堂。大饼油条,糍饭豆浆。新型农民,务农经商。兴办实业,民富国强。乡村企业,扎根土壤。围绕三农,做大做强。凯利粮油,欧亚市场。龙腾米业,县内规上。博芋食品,远销北疆。三江面条,卖到浙江。复混肥料,科学配方。花卉园林,农业观光。秸秆利用,环保炭棒。民营经济,由弱变强。仓廪丰实,物阜民康。家庭轿车,砖瓦楼房。农民市民,城市买房。现代文明,城乡共享。三农大业,民为本邦。政策惠民,同奔小康。农民医保,救死扶伤。大病统筹,覆盖城乡。养老保险,应养尽养。农民退休,古今无双。农民负担,免税免粮。三提五统,财政担当。种田补贴,家电下乡。反哺农业,德高万丈。土地流转,农业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土地确权,法律保障。卅年不变,到期延长。农业保险,稻麦油粮。抗灾防灾,为农所想。兴修水利,建站挖塘。清沟扩渠,排灌通畅。增粮工程,格田成方。标准农田,林带路网。乡村道路,四面八方。乡道村道,达海通江。农民新村,小陶首创。缩村让地,花园楼房。王沟社区,全乡榜样。整村推进,世代梦想。清洁家园,绿色村庄。三大革命,治乱治脏。三线三边,村庄池塘。河渠道路,水净地光。三条大街,华灯齐放。健身舞蹈,农民唱响。农民公园,鸟语花香。街头小景,游人徜徉。美丽乡村,文明之光。生态家园,你我共享。

文明传承,不朽篇章。乡土文化,斗艳争芳。安徽大鼓,马俊传唱。行云流水,万人空巷。草台班子,庐剧演唱。土生土长,余音绕梁。塘东才女,长芬姑娘。庐剧传人,仪态万方。乡村舞台,文化下乡。戏曲歌舞,粉墨登场。生旦净丑,帝王将相。老戏新歌,雅俗共赏。民间剪纸,彩船莲枪。蔡氏扎彩,非遗上榜。墨缘书画,荣登殿堂。名家指点,领袖赞扬。枯润相间,狂草奔放。妙手丹青,国家收藏。农家书屋,免费开放。书香中国,普惠城乡。尊师重教,教育兴乡。解放前后,私塾学堂。六十年代,泥桌草房。村小夜校,耕读书香。义务教育,书声琅琅。双基验收,全民扫盲。捐资办学,楼曰希望。福田公司,慷慨解囊。民办教师,华丽转岗。纳入编制,老有所养。免费教育,雨露阳光。学生午餐,免费食堂。教育设施,年年变样。媒体教学,城乡联网。标准教室,塑胶操场。活动中心,厕所围墙。留守儿童,父母离乡。政府关爱,茁壮成长。文明建设,价值取向。雷锋精神,中国脊梁。八荣八耻,牢记心上。核心价值,全民提倡。孝老爱亲,厚养薄葬。抚民济贫,美德传扬。星级农户,道德讲堂。中国好人,文明村庄。五好家庭,农村四创。美丽庭院,绿色小康。改革大潮,浩浩荡荡。一方热土,充满希望。

大湖名城,积厚流光。大美马湖,蒸蒸日上。党委政府,为民所想。撸起袖子,大干快上。宵衣旰食,传力接棒。励精图治,谱写华章。三万人民,斗志昂扬。不忘初心,创新图强。盛世修志,满怀畅想。爱我马湖,颂我家乡。

七律九首 肥东乡镇(一)

陈集镇

当初萧瑟岁艰辛,水旱风灾肆虐频。吴复卜陵金凤地,任家守阙黛眉颦。草房百处幡然改,别墅千幢恍似神。古岭豪情剽悍在,万霞序乐天伦。

古城镇

四县卧听鸡犬声,祥云碧水绕边城。曹操扼守滁阳筑,洪武敕文禅寺生。岱坝心经连浩宇,古梁衢道导前程。雁鹅湖鲤寻常有,煮酒烹羊宾客迎。

马湖乡

燕语莺歌旧景无,合肥东部灿明珠。马湖玉坝品鲢鲤,驷水银渠看鹭凫。一品一村惊镇邑,早餐早点诱京苏。桃源富庶名声大,宝地春晖万象姝。

八斗镇

纵马南来子建游,中原板荡志难酬。龙争虎斗风云改,成败是非年月悠。诗礼兴邦垂后世,文章华国赖新讴。今兹群杰蓝图绘,绿色粮仓一望收。

响导乡

庐东唢呐烈风飘,池水回流久弄潮。曹魏挥戈追劲旅,孙权弃甲遁溪桥。纵横大道通天下,鳞栉小楼连碧霄。十里桃花游客醉,踏歌犹唱故乡谣。

杨店乡

天高云淡岭丘间,抱翠拥青熏气环。杨五宋兵营寨扎,玉兰庐戏顶端攀。银渠滚滚篱边绕,道路阴阴绿水潺。新厦参差年岁稔,喜看瓜果压枝弯。

白龙镇

池水岸边春意浓,边民食住笑从容。白龙明代演兵场,清水汉时敲鼓钟。奶酪香鼻千户富,枣园醉眼万花。金虬正值腾飞日,长忆铁军喋血踪。

元疃镇

壤接省城笑语喧,元明古镇食盐源。曹操练武屯兵站,县宰立碑保护垣。追宝塔前看史志,汪家祠下传伦言。蘑菇瓜蒌花苗果,宝库天然翡翠园。

张集乡

垅脊当初住蔡方,玉琮惊世出斯乡。刘祠牡丹庐中艳,张集花苗皖北香。桂系骄横终败北,铁军浩气永流芳。宗祠星落祀先祖,传继礼仪赓汉唐。